
專題文章:如何不對資優學霸腦揠苗助長?從成就需求到資優的教養策略
次閱讀
達到成就的成本被無差別的溢美給不斷墊高,奉行心理經濟原則的聰明人類只會更加惜售和見好就收,勞心勞力的邊際效益隨時間x強度的密度遞減。如果繼續像個固著於正面激勵的主管繼續鞭牛,只會落得兩相挫敗。增進上對下的理解、下對上的退行依賴,可能是互相挫折之命運的和解之道。為強度和密度太高的生活增添空白和無為。積極進取的情境先減少三分之一以上,中性無正負回饋的情境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挖苦取樂或自嘲的時機增加四分之一,藉此調和勻控“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自我期許,對等待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即將斷裂彈力繩、擴張一點路遙知馬力的韌性。
對於成就需求高的小腦袋瓜,不斷增強其如同薛西佛斯的推石努力和成果可能是不智之舉。
達到成就的成本被無差別的溢美給不斷墊高,奉行心理經濟原則的聰明人類只會更加惜售和見好就收,勞心勞力的邊際效益隨時間x強度的密度遞減。如果繼續像個固著於正面激勵的主管繼續鞭牛,只會落得兩相挫敗。
在心理學中,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nAch)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個體對於成功與卓越的內在驅動力。成就需求高的人往往對挑戰抱持積極態度,願意承擔風險,並透過努力來達成特定目標。然而,當環境對於這些人的期待過高,或是達到成就的成本過於沉重時,可能會適得其反。
人類的行為受到成本效益考量的影響。如果成功的成本不斷墊高,當事人可能會選擇見好就收,甚至逐步降低投入,以確保心理能量的可持續性。換句話說,當資優生被置於「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環境中,他們的努力邊際效益將隨著強度與密度的增加而遞減,最終導致學習疲乏、壓力過大,甚至出現倦怠與自我懷疑。
資優生教養策略
當代教育強調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模式,將成就視為個人成就感與社會價值的主要指標。然而,後現代教育思潮則更重視學習的彈性與個體的心理需求,認為教育應包含更多探索與適應,而非單純追求卓越。如何在這兩種思維模式中取得平衡,對於資優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1. 調整正向激勵的強度與頻率
過度的正向激勵,雖然短期內能提升學習動機,但長期而言可能造成「獎勵依賴」與「學習倦怠」。資優生的成就需求不應由外部標準決定,而應該讓他們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行設定目標。因此,父母與教師應適度降低對外在成就的讚賞頻率,讓資優生能在內在動機的驅使下,自主探索興趣與能力。
2. 增加中性回饋的學習情境
不論是當代還是後現代教育,都強調「學習」與「成就」的關聯性。然而,純粹以成果導向來衡量學習,往往忽略了過程本身的價值。因此,應當增加中性回饋的學習情境,例如提供探索性課程、開放性問題討論,以及鼓勵實驗與錯誤學習的機會,讓資優生在無壓力的環境中發展創造力。
3. 允許幽默與自嘲,緩解心理負擔
過於嚴肅的學習環境會讓資優生承受過度的心理壓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適時加入幽默元素。例如,讓資優生有機會表達自嘲,或透過輕鬆的氛圍來減少對失敗的焦慮,這有助於強化其心理韌性,使其能夠面對未來更具挑戰的環境。
4. 為學習生活增加空白與無為
高度密集的學習安排可能導致心理疲勞,進而降低長期學習動機。因此,應該有意識地為資優生的生活增添「空白時間」,讓他們可以自由探索非學業相關的活動,如藝術、運動、冥想等,進而發展更全面的個人能力。
5. 打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框架
「成功至上」的價值觀可能會使資優生變得過於謹慎,甚至害怕挑戰。因此,應該鼓勵他們接受失敗,並將其視為學習的一部分。例如,父母與教師可以分享自身的失敗經驗,強調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以降低資優生對於「犯錯」的恐懼。
剛剛好就好,為資優生的成就需求找到平衡
在培養資優生的過程中,過度的正向激勵與過高的成就期待,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壓力下選擇「惜售」或「見好就收」,反而降低長期成長的潛力。增進上對下的理解、下對上的退化依賴,可能是互相挫折之命運的和解之道。為強度和密度太高的生活增添空白和無為。積極進取的情境先減少三分之一以上,中性無正負回饋的情境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挖苦取樂或自嘲的時機增加四分之一,藉此調和勻控「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自我期許,對等待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即將斷裂彈力繩、擴張一點路遙知馬力的韌性。因此,適度調整學習情境、減少成就壓力、允許探索與幽默,將有助於提升資優生的心理韌性,使其能夠在學業與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平衡。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