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心理治療所實務經驗所見所聞
次閱讀
健保身心醫療主要以看診和拿藥為主,權威或傳統常常忽略年輕族群心靈苦悶需要以心理諮商的方式來疏導,心理諮商不僅是聊聊天而已,執行者擁有對身心病理的了解,可能採取各個學派的諮商學理和會談技術,在40到50分鐘的時間充份傾聽來獲得對來談者的理解,找到適當時機給予回饋和闡釋。自古以來我們人類本來就有源源不絕的心理困擾,但以前是透過哲學、宗教、算命、占卜來獲得身心靈的安頓,自從佛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的理論之後,開始嘗試talking cure、用說的方式、自由聯想來理解人類的心靈到底發生甚麼事情,自此各家各派百花爭鳴,很多年輕人開始除了聽聽朋友怎麼說、算命老師怎麼說、星座占卜怎麼說、塔羅牌怎麼說、成長書籍怎麼說之外,開始想聽聽專家怎麼說?心理師怎麼說?
一、您觀察年輕人多是因為甚麼樣的原因開始尋求諮商呢?
- 關係議題,感情、伴侶、家庭、學校或職場人際關係
- 工作、職場、生涯方向、學習成就表現
- 身心疾患的症狀適應,思覺失調,強迫症,恐慌症,焦慮症,飲食疾患,暴食催吐,藥酒癮
- 自我瞭解、自我探索、成長史梳理
- 遭逢驟變、悲傷輔導、照顧者壓力
- 家暴、性傷害或其他性議題
二、方案一推出,台北地區幾乎立刻就預約額滿,您認為這反映了哪些問題呢?
健保身心醫療主要以看診和拿藥為主,權威或傳統常常忽略年輕族群心靈苦悶需要以心理諮商的方式來疏導,心理諮商不僅是聊聊天而已,(此方案)執行者(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在醫院執行家族治療者還有社工師)擁有對身心病理的了解,可能採取各個學派的諮商學理和會談技術,在40到50分鐘的時間充份傾聽來獲得對來談者的理解,找到適當時機給予回饋和闡釋。
老一輩對精神科、心理治療和心理諮商仍有汙名化(stigma)的貶抑態度,認為是瘋子、神經病、不正常的人才要去的地方,父母往往低估小孩身心靈苦悶的嚴重性,認為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吃飽太閒、想太多、不知足、太脆弱才會心理生病,這會加重年輕族群的孤立無援,漸漸慢火細燉演變為內在風暴,等待駱駝最後一根稻草而症狀爆發,或有衝動、外化行為。
自古以來我們人類本來就有源源不絕的心理困擾,但以前是透過哲學、宗教、算命、占卜來獲得身心靈的安頓,自從佛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的理論之後,開始嘗試talking cure、用說的方式、自由聯想來理解人類的心靈到底發生甚麼事情,自此各家各派百花爭鳴,很多年輕人開始除了聽聽朋友怎麼說、算命老師怎麼說、星座占卜怎麼說、塔羅牌怎麼說、成長書籍怎麼說之外,開始想聽聽專家怎麼說?心理師怎麼說?
健保有一項目是特殊性心理治療,但給付太低,對很多精神科、身心科來說不敷成本,此年輕方案有點像是幫健保開外掛,補充、幫補一個不足夠的醫療行為、醫療幫忙不到的地方,醫療某種資源分配的意義是用在急、重症上面,社會福利是加強、補充社會大眾有需求的事情,社會安全網的思考不能放在事發之後補破網,三級預防的觀點,一級預防(衛教宣導、促進健康),二級篩選,三級介入與治療,非狹義的弱勢族群(低收入戶、老、殘、失能、特殊境遇)應當也有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年輕族群對身心靈安頓的渴望卻又走在荒原貧瘠的道路上,長久以來已落入廣義的弱勢族群(站在身心靈的沙漠中心呼喊被關注、被理解和被愛。)。
台北市作為全國首善之都,地狹人稠,年輕人大都來此求學、工作、生活,本所很多個案填寫外縣市戶籍資料,但實際上是在台北市工作或求學,加上本地人,方案一推出很快就供不應求。台北市節奏步調快、資訊流通大、諮商風氣暢旺,很多個案沒有接受過諮商,想嘗試的慾望卻早已蠢蠢欲動,此方案不啻是很好的敲門磚、試金石,大家一探究竟的同時,也更透過心理諮商看見內在璞玉還有什麼值得雕琢,進而開發潛能。
三、在方案後續的資源銜接上,您認為有哪些事情可以加強的呢?
每個縣市調節云控的方式不一樣,因為個案1人(數)帶3(人)次,每個人狀況不一樣,不一定做滿三次,去年底發生年底要結案、超過一個月也要結案,前面個案放棄不來、卡到人次空位後面新個案約不進來;剩餘不足3人次,我就不敢約新個案一人數進來,導致執行率沒有100%,形同浪費。要上調人數要發公文、後台資料key錯也要發公文,太耗時費力,我們很多前面預約尚未執行完畢、後面的人只好候補,但我們收到撥補的人數名額時,候補人都去別的地方諮商了,我們就會空窗一個月、等新個案再來約。
希望配給方式能更有彈性,例如,每個31歲以下民眾都帶有4800元諮商額度,隨便該民眾要去哪個縣市哪個治療所諮商,地方政府確保治療所月底核銷都能請領到款項、不要變成呆帳即可。讓我們基層自主評估量能是否足夠、得以收案,中央政府只要保證有執行就發得出錢,地方政府讓我們已滿三次、未滿三次的人次都能每月核銷請款。
台北市、新北市(特地發公文來外縣市的本所)有提供地方心理諮商資源,供三次用完的民眾後續轉銜,不過需要我們基層提醒民眾、我們基層主動填寫轉介單或是民眾再去該方案的窗口詢問,其實都有些不方便,等於行政負擔轉嫁到我們基層服務端或是民眾身上。
希望在衛服部介紹年輕族群方案的網頁,就提供各縣市後續資源轉銜的單一窗口聯絡方式,這樣有需要(心理急迫需要宣洩、傾訴者,容易被充滿瑣事的生活掩蓋而載浮載沉著,時而沉到冰山裡,時而浮現水面,資源利用最大化要在心理急迫性浮出水面時,迎接每一個心理需求。)的民眾就不會在走這三次期程中脫落,也會強化民眾走完這三次期程。
四、雖然方案可以適用於通訊諮商,但受目前法規限制,得滿18歲才能適用,您認為可能造成那些問題呢?
法律位階不同,的確自亂陣腳,通訊心理諮商的法規屬”辦法”,位階比較小,衛服部要公文背書15-18歲免家長同意(去年8/1上路前,衛福部長官來全聯會介紹此方案,說為了體貼青少年害怕讓家長知道小孩來諮商,所以此方案的未成年個案免家長同意,在座許多負責人都捏把冷汗,在江湖混最怕碰到醫療糾紛,這不是方案窗口大方開支票就能擺平的事情啊…)、可通訊諮商,再行文衛生局。我們雙北通訊諮商規定第一次要實體面談諮商,所以第一次諮商,未滿18歲者,我們也請家長一起來簽同意書,之後視訊也沒問題。一兼二顧,免去灰色地帶的後顧之憂。
五、作為一線心理治療所,您認為有那些配套措施應該加強,或是後續應改進的作法呢?
去年政策剛上路,30歲以下原來是”未滿實歲31歲”,在我國小的數學教育裡面,這應該叫做”31歲以下”,我們得跟窗口來來回回這樣咬文嚼字,就很費時費工了。
去年度台北市總經費600多萬我們治療所當衛生局免費會計、自己調控、自己算怎麼做才不會超支拿不到錢,總經費除以1600再除以3,每天進後台盯人數,人數接近多少就等於滿水位了,不能再收案、接受預約了,不然就是做白工!預約到實際執行又有一段空窗,這段空窗又是未定之天,可能很多人忙碌或傾訴的渴求、衝動erge下降就不來了(聊一次就紓壓,我們心理師也太厲害了XD),空出非3的倍數的”盲腸人次”,衛生局說要行文去要人次,但行公文、修改、真正撥下來,也就那幾個人數人次…這樣來來回回搞不好一個月了,浪費時間沒有意義。我們充當衛生局的會計和出納一起在計算與調控預算與支出是否兩平,非常膽顫心驚!
去年剛上路每一間還沒有分配名額時,預告經費即將用完了、關帳前一天,後台人次每小時一百、兩百往上飆升,很容易有弊案。地方政府可能意識到不公平的嚴重性,第二批開始按照每個所的心理師人數調配可預約人數,一人帶三次,可能太沒彈性了,後來第三批又改成撥補人次。
去年底太晚收到撥補名額,因為第一批很快關帳,我們拒絕太多人,我們學乖了,第二批讓很多人排候補,同時也提醒他們的權益:趕快去問其他所還有無名額,收到第三批撥補名額後,我們通知候補者,很多人後來去別的診所了,或是有人沒有來完整三次,導致我們人次用不完、沒有執行完畢,形同被架空。
對中央政府來說是浪費,政府照顧人民的美意沒有好好的傳達給人民,讓人民受用;對地方政府是執行不力,執行率沒有100%是行政效率的缺失,通常會回到上游去檢討,那是不是預算編列有問題?代表用不到那麼多?但還有很多諮商需求未滿足啊。
對我們基層來說,既是執行不利的缺失,也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健保補充預算”,能夠幫政府做事、為人民服務、收到”類健保”的社福式財源我們很榮幸也很樂意,但我們不是財團法人醫療院所,不是收現金的財源占比太重的話,會影響現金流,衝擊小所的財政,但如果政府製造了這個漩渦風潮,市面上年輕族群全部出動了,我們不站在浪尖上,也會在這一年被邊緣化。我們小基層在夾縫中求生存十分辛苦,希望配給方式能更有彈性,來預約的民眾讓我們基層自主評估量能是否足夠、得以收案,中央政府只要保證有執行就發得出錢,地方政府讓我們已滿三次、未滿三次的人次都能每月核銷請款,民眾身上未使用完的1600元自己負責,一年或半年自動失效,不要把把關的義務和責任放在我們基層身上,這一年的經驗可當pilot,未來政府也許考慮有常設預算,讓年輕民眾每年都有4800元的諮商額度,真正落實三級預防的防範於未然、心理不生病還要更加身心健康,培育年輕下一代的身心韌性,提升人才軟實力,這才是台灣需要強化的前瞻基礎建設。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