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愛別離苦,因為是沒有實證基礎的愛。心理治療之後現代取向與整合趨勢

1201
次閱讀
環境其實對人很中性、很包容,如何能知覺到這樣的包容?便是這個龐大的演講題目的主要回答。自助助人或許無先後順序,正反合的哲思技巧少有人有閒情逸致去琢磨,心理悟性每個人的資質和高下又不同,只能透過有限框架的文字和語言傳達有限的情懷。要談後現代之前,必定也要先討論,現代是什麼?現代心理治療,你想到什麼?最早的心理治療,你想到什麼?痛苦來自於摸不著底、無邊無際、沒有定向、沒有依憑。絕不只是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得到好處、避免壞處這樣的實用主義而已。



講過了專業倫理、進到過了監察院,原想人生已到了某種頂標,沒想到後來居然受邀講授《心理治療之後現代取向與整合趨勢》。

如此碩大的主題,真是何德何能啊,也盡量不負所託。就像最近才有如此感受,top down探索實務開展後的接地氣長相,再bottom up去尋求理論的慰藉與依憑,很踏實也很安心,做學問不過如此而已。

吃了西藥之後就像是嗑了什麼迷幻藥催眠般的被放倒自我打昏在沙發上,朦朧中夢回小時候成長的故鄉--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連夜眠最後一個夢境都記不住,只有午覺的規模才能被枕葉和海馬迴處理。我把車隨意棄置路邊,窩在田邊睡大頭覺,爛泥好像上不了身、我也不太在意,睡醒了繼續出發,另一個田邊好像在辦什麼熱鬧的活動,只要我願意就能爬上去參加。原來這個夢在告訴我,即便我常把日子過得捉襟見肘,這秒沒做到什麼下秒好似就要跳樓,但環境對我其實很中性、很包容。

如何能知覺到這樣的包容?便是這個龐大的演講題目的答案。自助助人或許無先後順序,正反合的哲思技巧少有人有閒情逸致去琢磨,心理悟性每個人的資質和高下又不同,只能透過有限框架的文字和語言傳達有限的情懷。要談後現代之前,必定也要先討論,現代是什麼?現代心理治療,你想到什麼?最早的心理治療,你想到什麼?

痛苦來自於摸不著底、無邊無際、沒有定向、沒有依憑。絕不只是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得到好處、避免壞處這樣的實用主義而已。各位也許會想到19世紀末的精神分析/心理分析,但在更早以前,古代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世紀哲學,奧古斯丁(第四世紀)提出了內省法,引導自我觀察、體驗。宗教改革,文藝復興。近代哲學,伽利略,笛卡爾(17世紀),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用反思、反映(reflection)注意自己內心的活動。康德(18世紀)理性主義。黑格爾(19世紀)。認識論,唯心主義,經驗主義,功利主義。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鐵欽納(Titchener, 1867-1927)1898年結構主義學派,實驗內省法。19世紀,當代的開始,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科學、邏輯,叔本華,佛洛伊德,尼采,維根斯坦分析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沙特、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傅柯、德希達,後現代主義。

William James(1842-1910),功能主義,實用主義,美國心理學之父。John B. Watson 1930行為主義,一般認為華生的行為主義是由英國經驗主義衍生而來,特別是受到了洛克觀點的影響。到後來,完形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典範轉移,提醒黑箱探究的程序,到現在,訊息科學、AI,從人腦之外獲得啟發回放如神諭般的天啟。

空白螢幕在8K解析度的世界如何自處和運作?我實驗了很多但還沒有答案。有本書《心理學大師的失誤啟示錄》,其中提到某個大家是"沒有實證基礎的愛",禁不住嘴角失守。人心這個黑箱,很難有單一SOP,各式各樣的paradigm,What is the medicine but not medicine,過去比我們聰明的大家已試誤許多,我們仍摸不透幸福快樂的標準程序與真理。

即便曾經閉著眼都能coding羅夏克了,當年帶著"會出現暴力攻擊行為嗎?"這樣的問題求教,柯永河老師反覆推敲各樣測驗資料謹慎的回答了我。這輩子能有幾回親熾大師風采?語言與文字太淺,情懷難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是一段時代底下的量化文化共識多數決,精神科藥物也不過這幾十年的事情,變是唯一的不變。若能有人能帶你領略人心黑箱的複雜和幽微,又能深入淺出,入迷而不迷惘,不只是做學問,人生不過如此而已,帶著好奇,求知,求善,求真,對人對己帶著幽默感和恰如其分的同情心,我想,這就是後現代的心理治療取向,個體化與群體和諧並行不悖,端視你要採用哪種paradigm和protocol,如果還能有理想化的祖師爺幫你背書,那就太幸福了。

本文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