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心智化第三講,情緒覺察,鏡映,在媽媽的笑容中看見自己
次閱讀
嬰兒因為有個媽媽,百分之百的後效,有了錯覺illusion,,有了神般的全能感;媽媽的反應若模稜兩可,嬰兒無法預知、預期和預測,嬰兒的負向情緒最高,連媽媽的不可靠都不可靠。媽媽先要給予完美後效的經驗,讓嬰兒有錯覺,後來媽媽的不完美但接近完美,讓嬰兒幻滅,便能區分自己與他人。
大腦進化的限制:
空間
材料
漏電
散熱
因此求取平衡,心靈之間能溝通又能利用別人智能的物種就留下來了。
用內在想像去理解外在行為,困難又簡單。
Winnicott 談的不是外在,談的是中間,媽媽的內在和嬰兒的內在。
嬰兒如何愛媽媽和被愛,決定長大如何愛人和被愛。嬰兒丟了一堆東西給媽媽,媽媽消化完了,再回應給嬰兒他能接住的,嬰兒長大後,再把這能力交還給嬰兒,讓他自主和自理。
嬰兒安全依附,他就不用一直懷疑媽媽愛不愛他,就不用一直啟動依附。
文化智能假說,人類大腦用在社會學習,溝通,心智理論。
個別認知,要絕頂聰明,一百萬年前的發明就夠了。人類演進靠傳播,而非發明,這也是人和猿猴不同的地方。
理解他人的能力較好的人,創新的能力也比較好。
社會學習的好處,別人已經過濾掉雜音,使我們只節省的注意訊號。
社會學習是比較重要的,支持證據:發展遲緩者有時並非智能不足,刺激一豐富就追上了。
Winnicott(1968) 嬰兒說:「我只是想要 ... ... 」然後母親立即過來 ... ... 於是可以講完那句子「... ... 翻身、乳房、乳頭、奶、等等。」我們必須說嬰兒創造了乳房,但若母親沒有帶著乳房在那個時刻出現,我們便不能這麼說。這告訴嬰兒說:「具有創造力地到這世界來吧!創造這個世界!對你而言,唯有你創造的才有意義。」接下來是:「這世界在你的控制之中。」從這個最初的全能經驗,嬰兒能夠開始經驗挫折,甚至有朝㇐日能夠到達全能的相反,也就是,僅是宇宙中渺小丁點的感受... 符合人類個體謙遜狀態的人類,難道不是從身為神出發的嗎?
Watson,1969 contingency 後效,條件式因果
嬰兒因為有個媽媽,百分之百的後效,有了錯覺illusion,,有了神般的全能感;媽媽的反應若模稜兩可,嬰兒無法預知、預期和預測,嬰兒的負向情緒最高,連媽媽的不可靠都不可靠。
媽媽先要給予完美後效的經驗,讓嬰兒有錯覺,後來媽媽的不完美但接近完美,讓嬰兒幻滅,便能區分自己與他人。
三個月嬰兒:偏好看直播,確認自己,self-detection
五個月嬰兒:偏好看預錄,探索不一樣的世界,social-detection
嬰兒踢腳,反應。氣球動,刺激事件
倒帶backward: 媽媽笑時,有多少機會是因為我笑。
順勢forward: 我笑時,媽媽有多少機會也會笑。
鏡映,玩,讓嬰兒發現他的情緒。社會學習,雲端溝通,
Winnicott,Watson,和Klient的嬰兒不同。想摧毀媽媽,投射,媽媽想摧毀我,象徵等同象徵認同,弄衣櫃,弄包包,不斷奔逃,於是認識這個世界。
媽媽要幫助嬰兒理解標記展現和真實展現不同。標記鏡映,媽媽在情緒裡加料,讓嬰兒知道,"這不是真的",嬰兒才能在媽媽的表情裡看見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媽媽的情緒。
例如,媽媽假裝吃掉嬰兒的手,嬰兒嚇一跳,媽媽模仿嬰兒嚇一跳(行為轉化),嬰兒知道媽媽不是因為真的想吃掉他的手而嚇一跳(脫鉤),是在玩,嬰兒認識自己剛才嚇一跳的情緒(定錨),手也沒被吃掉(後果懸置)。
彷彿溝通, 一歲後,脫鉤,定錨,後果懸置,形成次級表徵,往後出現類似情感或情緒,次級表徵自動活化。
一般人照鏡子,是為了看鏡子中的自己,有些人不是照鏡子,而是看鏡子;照鏡子是為了看到自己,但很多人是檢查鏡子,敲敲打打,看看會不會裂,再噴穩潔擦一擦。
缺乏標記-要求丟掉妹妹的男孩:
1.被表達的情感無法與父母脫鉤。
2.無法形成自己的次級表徵。
3.負向情緒不屬於自己。
4.無法懸置後果,反而升高負面情緒,進一步造成創傷。
生氣的後果,要就不生氣,要就解離自己一直生氣。
缺乏標記,錯誤鏡映,後效,定錨,自戀Self disorder
剛開始來的時候支離破碎,不斷地當鏡子照見和回應,人突然變不一樣了,組解起來才是恐怖的開始,恐怖沒關係,那是假我變真我,接觸生命的開始。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