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疫情升溫,遠距諮商需求孔急?接受報導者訪問
次閱讀
在家工作、求學與避疫,讓很多人受壓力刺激源的影響減輕,文明病消失不見,社交焦慮就地解放,3C的使用不再成癮而變成義務(應該是多了3C焦慮症或3C厭棄症),在實際諮商需求降低之下,先射箭再畫靶,為了遠距而遠距,實在是一項衝動行為,對於標準的、傳統的治療情境與結構的維持也是一項挑戰。心理諮商與治療是框架(frame)保護內在設置(setting),然後才得以和個案一起工作(dreaming思考.遊戲.作夢)的事情,如果某些團體為了自己的需求或利益,貪圖方便,或搶占聲量、地位與地盤,官方徇私開放不把關,遠距諮商不但會讓人夜長夢多,還會惡夢連連。
疫情升溫,遠距諮商需求孔急?這恐怕是生存焦慮高的心理師的腦補幻想
通訊遠距諮商只是實體諮商其中一種變形的形式,如果不能服侍實體諮商的精神與內涵,有專業自覺的心理師自然就會少採用,一方面也是從市場當中學習和領教,慢慢產生覺悟和現實感,因為需求量真的很少。未來台灣本土的實例累積夠多,或許可形成一個臺式遠距諮商學派,我猜會是以求神問卜為文化基底的問題解決、諮詢、問診問事導向晤談。
而且不能否認,高度競爭、忙碌的社會結構就是許多現代文明病、心理壓力的根源所在,月餘來在家工作、求學與避疫,沒有煩人又討厭的上司、同事、同學、師長、鄰居、路人圍繞身邊,想睡就睡,生活輕鬆,讓很多人的精神壓力瞬間消失,刺激源的影響瞬時減輕,社交焦慮就地解放,3C使用不再被打入成癮汙名而變成生活義務,許多人感覺舒適快活,實體心理諮商需求降低,硬要無縫接軌轉視訊諮商,反而增加壓力和困擾。
線下實體諮商,若遇到需要確診或拿藥的民眾,當然一定請他回到他的精神科醫生那邊去;沒看過醫生的,就請他到離我們治療所最近的精神科專科醫院去掛號看診,實體線下怎麼做,遠距線上當然一樣照做,症狀干擾嚴重的初診病人本來就不適合只有線下談話性心理治療--張心理師再次強調,到聊聊心理治療所求助的人都是正常人,我們不能強求失戀、和家人吵架、被老闆罵的人都去精神科拿個診斷回來,我們治療所的心理師才能開始服務和展開會談。遑論線上服務取代精神醫療,法規排除初診病人一點都不違和。
會對"排除初診病人"這條法規產生焦慮的人,大概就兩種人,一是擔心賺太少的精神科醫生,二是擔心賺太少的心理師。
擔心賺太少的精神科醫生,通常是剛出來社區開業不久,業績壓力大,深知市場就是零合遊戲,這一單被心理師賺走了,他就虧了,所以他會用盡資源打壓、卡關賺走錢的心理師,在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被健保包養得很好,不太有生存焦慮,所以開業心理師轉介個案到醫院,比較不用擔心個案被攔胡。
擔心賺太少的心理師,潛意識能感受此生存焦慮,賺太少也代表專業實力和素質不足,意識層面無法有此覺察,無法昇華、成長或採取其他較為成熟的防衛機轉,代償方式是acting out,會不斷造聲勢、帶風向,把法規妖魔化,讓自己和別人都無法思考官方與法規背後的立意,就像叛逆小孩永遠與父母對立,抱怨被大人欺負與剝削。
視訊諮商,有時徒增壓力和困擾
本文作者,張銘倫臨床心理師,聊聊心理治療所院長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