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安寧臨終關懷,臨終前,如何才能不遺憾?
次閱讀
有品質的生命末期照護包括:足夠的疼痛與症狀控制、避免不當延後死亡、確保在生命末期有決定權和掌控權、緩解親人照護負擔、強化與親人的關係等等。知死然後才知其生,及時完成四道功課: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未竟事務減低至最少,生死兩相安,人生圓滿,因愛無憾。
根據衛服部統計,105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一名為惡性腫瘤(癌症),近日接二連三,資深媒體人因腦癌過世,秀場天王巨星因大腸癌告別人間,可見癌症的無情。
學者庫伯勒-羅絲(Kübler-Ross)曾提出絕症患者面對生命結束有「哀傷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抑鬱(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不只是身患絕症者,面對災難、創傷等重大失落事件者,也可能經歷這五個階段,甚至是至親病逝的家屬,也要注意自己身處五階段的身心反應,允許自己能有完整哀悼的時間與空間。
病情告知是醫病溝通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讓人在人生最後一哩路能及早準備,但華人文化傳統,對於死亡議題相當忌諱,曾有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重症病患家屬,在與主治醫師初次會談之後,仍不瞭解病人的診斷、預後及治療,即便到了生命末期,多數家屬與醫護人員避諱與病患談論死亡議題,以至於面對死亡的準備為時已晚。
醫療有其極限,當重症病人邁向不可治癒的臨終病程,常使用無效醫療來延緩死亡的過程,而非延長生命,根據2011年的資料,台灣健保費用花費在無效醫療的金額是1500億,死亡前三個月的花費,佔死亡前一年住院費用的五成,其中以急性病床、加護病床和呼吸治療處置為大宗,顯示重度使用者在死前多接受侵入性醫療處置。
資源分配議題不但出現在醫療費用方面,也是個人臨終生涯需要重視的事,死亡之前人人平等,反向思考,臨終患者預知死期半年到一年,反而是讓人提早準備的特權,如何利用有限生命與時間,去完成對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需要生前就規劃。
一位日本安寧緩和醫療醫師,把接觸1000位臨終患者的照顧心得,寫出《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這本書,其中包括「沒能實現夢想」、「沒有留下活過的證據」、「沒有和所愛的人說謝謝」等等,甚至也有「沒能看子女結婚」,深切回應資深媒體人其生前心願。把握時間,回顧生命歷程,對人生歷練與角色貢獻感到自尊自重,能夠統整與自我榮耀,感謝自己與感謝他人,隨後放下,並且完成想做的事情,和親近的重要他人和解道愛,讓生命圓滿。
完成四道人生
有品質的生命末期照護包括:足夠的疼痛與症狀控制、避免不當延後死亡、確保在生命末期有決定權和掌控權、緩解親人照護負擔、強化與親人的關係等等。知死然後才知其生,及時完成四道功課: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未竟事務減低至最少,生死兩相安,人生圓滿,因愛無憾。
本文亦刊載於2017年06月22日 蘋果日報 臨床心理師觀點:臨終前最重要的事情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