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夢的解析:同一晚的多段夢境,通常是演出同一個主題;當喜愛的興趣、工作和對象變成壓力...
次閱讀
夢中雖然因為雙全的分手方式,而使得做夢者感受到終於放鬆、釋放的感覺,但是現實生活中,做夢者要釋放的,是「有條件的愛」的循環模式--認為自己要有貢獻、符合對方期待,才值得被愛;而在努力的過程又獲得許多附加價值,因此更綑綁自己要繼續承受壓力,最終迷失了自己。如果我們能夠更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即使無法符合他人期待、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不做那個完美中的自己,我們都要相信,自己是被「無條件的愛著」的。唯有將焦點適度地放回自己身上,傾聽自己真實的聲音,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因此,我們才會更懂得愛自己、愛別人。
當喜愛變成壓力;有條件的愛,是愛還是壓力?
夢見與有婦之夫交往,其實是呈現內在的罪惡感。
讀者的夢境(呈現共三段,因原文過長,縮減部分細節)
(一)我在一個學校的烹飪廚房做菜,要進行一場廚藝創意料理比賽,有時間限制,我感到很緊張,因為等等還有事情要趕去辦,組員們不太會煮菜,我只想到一道菜,跟組員說明。就趕著洗米,動作很快,怕時間來不及,有點苦惱...。(備註1)
(二)我在國小低年級的走廊上,放學的時候快速地走過走廊,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國小老師,但孩子們都很開心的跟我說再見~但是經過其中一個班的時候,全班都沒有回家,女老師走出來跟我微笑打招呼,他們好像有什麼任務要做所以還不能放假,心裡似乎知道他們的無奈感...。(備註2)
(三)我在一家溫馨簡餐店的巷子口,夢中我與一位中年男子交往,我知道這段感情維持得很辛苦,他有妻小,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跟他在一起,終於在某一天,我覺得該結束這段關係了,覺得對我們都好…。印象中他好像也有別的喜歡的人了,所以對我們的感情很冷淡,我便與他提分手吧。此刻的我似乎非常的輕鬆,我把車鑰匙還他,然後有解脫的感覺....是一種終於可以放鬆釋放自己的感覺....。(備註3)
夢境諮詢師邀請讀者以「自由聯想」的方式來探索夢境內容,以促進心理成長。為了顧及個人隱私,以下省略自由聯想的原始內容,呈現探索結果如下:
【BU人我之間】夢境諮詢師,李香盈諮商心理師,專長為以心理學角度來探索夢境,現為一名行動心理師。
備註1:料理是做夢者喜歡的事物,但是緊張的情緒像是日常忙得團團轉的感覺。
備註2:平常的工作也是與孩子和家長有關,雖然喜歡和孩子相處,但是無法正常放假有些無奈。
備註3:現實中的交往對象,不是有婦之夫,但卻是無法被父母接受的對象,內心很煎熬痛苦。
三段夢境看似不相關的劇情,卻是講同樣的內在議題。
同一個晚上的多段夢境,通常是演出同一個主題,像是長篇小說一樣,用不同章節慢慢鋪陳,或是多層次的敘說。
因此我們要先尋找三段夢境的共同主軸:喜愛與壓力
第一段「興趣」:日常生活的樂趣(料理),卻因為時間緊迫,和被評價的壓力(比賽),而使得自己明明正在進行喜歡的事物,卻變成很緊張的工作狀態。
第二段「工作」:和孩子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職業,但就像是全班無法下課的女老師和小孩一樣。有著假日要上班的壓力與無奈。
第三段「感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卻因為「不被允許、不被父母接受」,而變成很有壓力和罪惡感。
但是,如果單純只是從喜愛變成壓力,通常人們會想辦法改變這樣的困境。但是當壓力會帶來其他的附加價值時,例如:被肯定、被需要、被認同、被愛等等,就變成無法輕易改變的僵局了。
而這些附加價值,都在夢境巧妙的劇情中呈現出來。夢境是來自潛意識的真實感受與願望,所有劇情的安排,都不會是巧合或隨機,反而是為了要傳達潛意識的象徵意涵而精心安排的。
第一段「興趣」當中,明顯地看見做夢者指導著不會做菜的組員,全組的比賽仰賴做夢者一人。所以雖然緊張,但卻是「核心的重要角色」。因此,做夢者在日常生活中,雖然苦於樂趣變成壓力的忙碌不堪,但是卻也帶來「被重視、被需要、被肯定」的附加價值,因此,讓做夢者難以割捨這樣的生活角色。
第二段「工作」當中,夢境用女老師角色,扮演做夢者理想中的自己。而夢中陌生的小孩,通常代表內在小孩(每個人心中都有小小的自己,就像需要被照顧、想表現真實需求、像孩子般的自己),夢者用理想中的自己,管理著全部的內在小孩(真實需求),假日都不能休假。獲得的附加價值是,做夢者認為別人會看見理想中、更美好的自己。
所以做夢者在工作狀態中,可能時常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希望被看見、被肯定、被認同,獲得理想中的自我樣貌。
第三段「感情」當中,夢中有婦之夫的角色設定,是為了呈現做夢者實際感情中的罪惡感。而做夢者得知父母不認同此段感情時,雖然很心痛、壓力很大(不能讓父母傷心),卻捨不得與深愛的對象分手,十分為難之下,若是對方(如夢境中的)可以因為「有別的喜歡的人了,所以對我們的感情很冷淡」而分手,則是不得以之下的雙全劇情。既可以保有父母對自己的認同與愛,又可以不傷害對方,放手讓對方追求自己的幸福,豈不兩全?
因此,整個夢境圍繞在「喜愛與壓力」的矛盾中
做夢者讓自己喜愛的興趣、工作和感情,都過度將焦點放在「想要獲得他人肯定」的壓力中,疲於奔命地想要讓每個人都滿意。最終卻忽略了自己,壓抑了自己所有的內在小孩,只剩下成全對方、離開關係(分手)能夠讓自己解脫。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的心情跟我一樣,有種隱約的難受。
當作夢者為了生活、工作、父母認同、顧全情人,而忙的團團轉的同時,那她自己呢?自己該擺在哪裡?彷彿做夢者雖然很忙碌,但是卻失去了自我,只是忙著讓所有人滿意。
讓我們重新思考一遍,為什麼愛會變成壓力?為什麼壓力又帶來如此多的附加價值?
在「有條件的愛」中,迷失自己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所獲得的愛,大多是「有條件的愛」時,就會逐漸地認為「只有當我表現好、有功能、有貢獻的時候,我才是值得被愛的。」
也基於這樣的認為,孩子會不自覺壓抑自己的需求,努力地去追求重要他人的肯定,而壓力就反過來變成帶來許多附加價值,如此不斷地循環,長大後便形成了內在模式。
夢中雖然因為雙全的分手方式,而使得做夢者感受到終於放鬆、釋放自己的感覺。但是現實生活中,做夢者要釋放的,不是單指感情狀態,而是上述的這種「有條件的愛」的循環模式--認為自己要有貢獻、符合對方期待,才值得被愛;而在努力的過程又獲得許多附加價值,因此更綑綁自己要繼續承受壓力,最終迷失了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更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即使無法符合他人期待、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不做那個完美中的自己,我們都要相信,自己是被「無條件的愛著」的。
唯有將焦點適度地放回自己身上,傾聽自己真實的聲音,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也因此,我們才會更懂得愛自己、愛別人。
親愛的讀者,當妳想通時,試著讓整班孩子(內在小孩)有放學時間出來撒野吧。
當需求被滿足了,頭腦清晰了,再問問自己面對父母和感情,究竟想要什麼呢?心中屬於自己的信念又是什麼呢?
夢境裡的潛意識,總是帶領我們往自我成長的道路邁進。
備註:
1.讀者同意被適度修改夢境後刊出。
2.由於夢境探索解析,是使用心理學原理探索個人潛意識的象徵意義,並非算命或鐵口直斷,而是協助詢問者對自己的內心有更深入的認識,因此,夢境諮詢師(李香盈心理師)需要針對個人夢境,做進一步的個人詢問,所獲得的回答內容愈多、愈真實、愈詳細者,則解析結果會愈貼近個人內在。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